網頁

2009年10月4日 星期日

「2008台灣最佳新聞攝影比賽」後的幾個思考

林照真(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系助理教授)2008.04.02刊登

「2008台灣最佳新聞攝影比賽」已經落幕,得獎者揭曉,台灣新聞攝影圈多了一個新的討論話題。值得強調的是,這是台灣新聞攝影同業第一次舉辦的同儕評比 大會,單是這點,就令人耳目一新;而從比賽進行的流程、比賽項目、與評審討論過程來看,都是台灣新聞攝影界少見的特殊經驗。

在國內具知名度的多項新聞競賽中,早有「新聞攝影」項目,也是台灣眾媒體的必爭之地。但其實,在行之多年的諸多比賽中,文字一向是主角,攝影永遠只是搭配 的角色。當文字創作的競爭早有「採訪」、「專題」、「地方」、「國際」等不同性質的分別時,攝影還是只有單一項目,因而形成眾多不同性質類型的照片,必須 放在一個天平去評比的結果。同時,既有的新聞競賽,不論是文字與影像,一律限定在正規媒體工作的人才能參加,使得自由撰稿人完全沒有參與的機會。

然而,由「台灣新聞攝影研究會」舉辦的「2008台灣最佳新聞攝影比賽」,卻打破了新聞攝影比賽的幾個陳舊習性。首先,在比賽項目上,該次競賽能夠就新聞 攝影的性質區分不同類目,使得參賽者終於能夠根據照片的不同性質進行評比。例如,照片是以「單張照片」與「系列照片」分;在單張照片又分為「突發新聞」、 「一般新聞」、「體育新聞」、「新聞人物」、「肖像」、「自然環境與科技」、「圖文特寫」、「藝術與娛樂」共八項;而系列照片則提供攝影記者能夠以單一主 題的照片組來進行評比。參賽的攝影工作者可先經過照片分類後,再就照片的不同性質參加比賽。

其次,該活動在參賽資格的第一項就指出:「開放社會人士參與,不限參賽者身分」,這個規定在第一屆雖然仍是以媒體界的攝影記者參賽人數較多,但能夠讓所有 新聞攝影同好一同競賽是很好的風氣,相信假以時日,一定可以擴大更多影像同好者的參與。同時,參賽的作品也不一定須在媒體刊登過,因而可以彌補攝影記者經 常感歎好照片遭捨棄的遺憾。

第三,這次照片評比的過程,也與過去是密閉作業的情形大不相同。所有評審先是一起聚集在台北市議會的大型演講廳,併坐在座位席的第一排,主辦單位則以準備 好的白板隔開每一名評審,然後才開始進行照片投票。所有的參賽者與任何觀眾,均可在其他座位席中坐下,並且可以清楚看到每一名評審的意見,等於評審們須在 眾人「旁聽」的情形下,進行意見交換,任何評審的意見都清楚呈現,也讓整個比賽的透明度十足。

透過這一次的攝影參賽,可以清楚了解台灣的新聞攝影生態,與新聞攝影記者本身的工作處境,非常值得關切。從作品中可知,參賽作品大量集中在政治新聞類中, 若干檯面上的政治人物,都是參賽作品中最常見到的人物;甚至連著重「人情趣味與畫面美感」者,也有相當的作品是政治性質。因為政治性作品大量出現,反觀像 是體育類、肖像類、或是藝術類等性質的參賽作品,在數量上就相對少很多,可見台灣新聞政治化現象不但對文字記者的性格、思考模式、作品走向等產生極大影 響,也同時對攝影記者產生巨大的改變力量。透過這次比賽有此自覺後,相信一定可以對新聞攝影的多元發展,有所幫助。

同時,這次比賽也出現參賽者尚未釐清的幾個問題。例如攝影記者可能弄不清「突發新聞」與「一般新聞」有何不同;也可能弄混「新聞人物」與「肖像類」新聞;這些攝影分類上的定義,都有待日後更清楚去定義,以使參賽者能根據自己的專長發揮。

然而,這次的「自然、環境與科技」類,還是看出了攝影記者的用心,以致在此一項目出現了不少精彩的作品,令人激賞。

這次比賽結果已經揭曉,雖然有若干比賽項目為「從缺」,但還是有相當多好的作品被挑選了出來。尤其,評審中多位是資深攝影記者出身,也讓新聞攝影理念,有 了更多的傳承。透過評審間的不同見解,新聞攝影如何在「真實」與「藝術」兩者間,達到最完美的呈現,是新聞攝影同業追求的境界;而在辯論間,攝影作品也有 了自己獨特的哲學與面貌。

這雖是一個民間團體比賽,但因為成員多數是線上攝影記者,或是曾為新聞工作者,以致相當能在比賽中反映新聞攝影水平與專業堅持。相信透過比賽的結果與對 話,長期來在媒體內部與各式新聞競賽相對受到忽略的新聞攝影,能有更大的發揮空間;而類似活動也可讓攝影新聞同業感受到:專業上的相互挾持,正是提攜彼此 進步的重要力量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